零售行业 | 资讯热点
信息内容

塑造购物中心吸引力


    2015年底前平均每年新增350家购物中心
    一是增量继续上升。据预测,在城镇化的背景下,商业配套到2015年一直会是上升的趋势,每年平均有350家购物中心建成使用,一直持续到2015年达到1050家;第二是存量调整加快。老一代的购物中心受到新生代的购物中心冲击非常大,他们在做调整的时候,主动性意愿明显加强。


    公共服务比例提升
    购物中心过去是地产、商业、金融的组合体,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成分在购物中心中呈现,比如婚姻登记处、社保机构、车管所等公共服务在逐渐进驻。
    零售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,也在逐渐细分,比如有的购物中心引进了专门给小孩理发的理发店,放着动画片理着发,很轻松就把一件家长很头疼的事情完成了,它的营业表现非常好。
    很多开发商以前招商引进某个品牌,不会对这个品牌做过多的要求,现在则会要求品牌做某些改良细化,购物中心有点强势起来了。
    一方面购物中心招商难的现象仍然存在,贴装修、反保底的现象确实有,但是优秀的购物中心,品牌商想进去需要排队,而且纯租金的方式比较多,证明购物中心经营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。 


    餐饮不是救命稻草

    除了服务型功能,增加体验式消费比重,比如餐饮,是否也是今年调整的主流?
    购物中心对体验式商业的理解需要再深化一点,不要简简单单说进了多少餐饮,比方说占到50%就是体验式的了,这有点狭隘,开发商现在把餐饮当作救命稻草了。
    正常情况下,零售的比重达到40%,餐饮比重达到20%左右,比较合理。
    如果餐饮真的超过50%肯定不行。餐饮的时间性非常强,中午、晚上两个时间段对购物中心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;另外,餐饮的承租能力比较低,从土地成本来说,大量的租户都是餐饮的话,购物中心肯定算不过账来,虽然有可能会提高人气;并且餐饮在中国的持续性品牌很少,因为人吃饭的口味变化最快,有可能承租期还没过,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周期就过去了,口味的变化会让购物中心的餐饮存在不确定性。

    购物中心回归城市配套的本质
    购物中心的功能定位,实际上是个配套的问题。到现在为止,中国的商业地产没有本质改变,它在开发商内部是附属的地位,商业公司总经理也有说话不算数的,所有的思维都是围着钱转,这意味着有很多商业公司认为应该做的未必能在项目中真正的落地。
    实际上,购物中心要回归配套的本质,购物中心到底要服务谁,服务的人口是多少,这些人的消费特点是什么,都要研究清楚。

    不能一味高大上
    中国大量的开发商是要做高端时尚的心态,却不管这些东西是不是老百姓需要的,要高端大气上档次,要满足老板的面子,这种心态要不得。

    2013年,高端奢侈品的营业额不是增幅下滑而是绝对值下滑,这对中国开发商来说,应是一个很大的触动。
    所谓的时尚购物中心,实际上城市差异很大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没问题,还能保持一定的上升,但是中国大量城市的时尚购物中心出现增幅减缓的态势,而生活类的购物中心,也就是老百姓频繁会去的商场,出现了上升势头。
    中国的购物中心比较独特,因为人口密度的原因以及城市发展格局不同,目前来看,次区域的购物中心在中国表现还是很不错的,这种购物中心社区功能大,面积大概在七八万平。如果真的很好地去配套服务的区域,定位是老百姓需要的,购物中心的成长性就会比较有保证。
    曾经做过一个中国和外国购物中心的对比,中国的消费客单价并不低,实际上是消费频率出了问题,大约是一个月两次,而国外的购物中心已经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地方,没有那么多奢侈品,消费者对它的依赖性非常强。

      中国的购物中心提高消费频率,是拉动整个销售额的重要尺度。你能否吸引消费者总愿意来,就跟你的配套地位有关系,如果扮演的是区域服务的角色,他肯定离不开你。消费频率跟品牌组合和品牌定位有关系,从这个角度来看,中国和国外购物中心的差距太大了。

    招商必须接地气
    大连有一家购物广场,招商不顺的时候请了一位顾问,这位顾问跑到大连市的每一个市场找一个最受欢迎的牌子进来,开业后非常受老百姓欢迎。

    大街上自发形成的小店是最贴近老百姓需求的,它的生存能力很强,随着土地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,街边店面积有限,把他们放在一个建筑物里也是集约资源,购物中心引进的品牌就相当于延续老百姓在大街上买东西的习惯,自然而然就会亲近消费者,我觉得购物中心最大的竞争对手,不是天猫,也不是百货店,就是散落在民间的街边店,你能把他们中间做得好的挖掘出来,帮他设计一个好的概念进入购物中心,会是非常大的成功。
    现在的购物中心,经济条件差不多、消费水平差不多,所以大家朝同一个方向引进品牌,同质化很正常。但关键是,我们服务的人口的日常需求我们看不起,觉得太低级,做购物中心好像是高于百货店的,是高端的,但购物中心一定不等于所谓高端业态,现在这样的东西太多了,有的开发商要面子,一定要引进LV这样的大牌才算体面,特别是两个老板叫板的时候,你引进我也引进,就把购物中心的本质给弄反了,购物中心本身就是服务老百姓,但是却把它变成一个高端的代名词,一下子让购物中心和消费需求脱节。

    快时尚+慢体验

    从消费者角度看,消费趋势演变规律是快时尚、慢体验,购物中心也好,商业地产也好,不要太快,应该要放慢脚步,很多问题、很多错误都出现在速度过快的环节上。国内把运营放到了最后的位置,但真正能赚到大钱的恰恰是精运营的,做商业地产急功近利可不行。
    长期来看,无论是电商还是街边店,90%的商业会是综合性的,没有单一的百货、超市、专卖店,因为从规划来讲已经没有空间了,复合性产品占比会越来越高。在这里满足一个特定人群所有的需求,而不是一小部分的需求或者只是你自己认为的需求,这个思维要是扭转一下,前景还是看好的。

    文章来源:商业与地产

打印 | +分享 | 联系我们 © Copyright 1998-2014 沪ICP备19013534号-1
使用条款 | 保密声明 | 版权说明 | 技术支持
郝乐(上海)电子有限公司
Haole (Shanghai) Electronic Co.,Ltd